近日,古装剧《南宫谣》在爱奇艺平台热播,凭借精良的视觉设计、考究的“服化道”细节与跌宕的剧情迅速登上全网短剧热播榜首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新古装商业古装短剧从策划到导演,再到后期的制作、海报设计等,竟都是上海出版专科学校的师生。
《南宫谣》以“项目化实战教学”模式为跨领域、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创新范本,是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又一成功案例。
【课堂即片场,作业即作品】
“作为项目化教学的探索,《南宫谣》从策划到上线全程贯穿于教学实践之中。”作为这部剧的总策划,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文化管理系王红英主任介绍。
项目化实战模式,几乎贯穿了整个剧。学校文化管理系教师孙林担任总制片和导演,他带领师生团队把前期拍摄、后期制作、海报设计、宣发运营等全流程业务转化为一个个教学案例,覆盖《数字媒体案例开发综合实务》《新媒体设计实务》《短视频设计与制作》等核心课程。
《南宫谣》(开机暂名《风临天下》)开机。
课堂即片场,作业即作品。通过项目示例演示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影视后期制作与管理全流程业务;在剧目上线阶段,结合《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任课教师指导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上线预约海报制作,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海报制作、剧目宣传等实战化项目。
学校文化管理系的艺术设计、出版商务等相关专业近300余名学生参与海报设计、预告片剪辑等实战任务,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的作品最终成为上线海报,令学生们深感鼓励。文化经营与管理班学生张乐说:“参与《南宫谣》的海报设计,我意识到学校所学知识十分可用,最初认为遥不可及的商业片海报作品也能通过逐步逐层分解来完成。”
指导学生完成《南宫谣》上线海报制作。
【老师既是课堂导师,又是片场制片人】
影视创作与制片管理是一门跨学科的艺术,教学必须紧跟行业需求,此次实践以实战经验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师既是课堂上的导师,也是片场里的制片人。”文化管理系主任王红英介绍,这种“双师双能”模式让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前沿,学生既能掌握影视制作技术,又能熟悉市场运营规律。例如,在《南宫谣》宣发阶段,学生团队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了推广策略,这正是“技术+运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成果体现。
在会展现场,老师指导学生学习展览海报、展签与物料的设计方法与审美原理,文案版面设计的注意事项等。
“我们通过‘项目示例演示+实战操作’双轨并进,让学生全程参与从脚本分镜到成片输出的每道工序,真正掌握影视制作的全链条技能。”孙林说,这种真学实做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更让教学成果直接对接市场需求,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真做实学”形成案例库】
《南宫谣》的爆火并非偶然。近年来,上海版专文管系积极推进以创新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系部领导带队利用暑期积极调研横店影视城,开拓多家影视、服化道、剧服中心等单位建立实训基地。据悉,《南宫谣》的创作经验将转化为“真做实学”案例库,反哺教学改革。
其实,在上海版专,“真做实学”的项目不止这一个。由文化管理系师生于共同创立的“艺槌爱心公益”项目,结合专业课程教育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艺术创作、举办艺术品展览,最后所有流程按照市场实体拍卖公司进行,竞拍所筹善款用于慈善捐赠与贫困山区爱心支教。
由学生主导的“艺槌爱心公益”项目拍卖会现场。
自2014年项目开展以来,艺槌爱心公益项目筹得善款41.25万元,艺槌爱心支教团队奔赴祖国11个省市对贫困山区儿童开展暑期爱心艺术支教和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帮扶人次达1530人次,帮扶时长超3000小时。
自2017年起,AArt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主办方与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达成校企合作关系,每年暑期组织学校20-30名学生进行暑期实习项目。
从展品的选择与定位,到策展的基本步骤;从确定艺术家参展作品,整理艺术家资料,到设计海报、展签与物料、撰写新闻稿等工作……都由学生全程参与。出版商务专业学生朱佳瑶表示,在城市艺术博览会暑期实训的两周,充满挑战与收获的两周,不仅了解布展方式、展览的策划等知识,还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得到了锻炼与成长。
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暑期项目实践后合影。
据悉,上海版专文化管理系艺术设计专业已连续三年就业率达100%,出版商务专业连续三年就业率超96%。上海版专表示,今后学校的相关系部将通过产教协同,为学生持续打造课堂、片场、市场的人才培养链,以行业需求为风向标,锻造兼具审美判断力、技术执行力与文化传播力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原标题:《《南宫谣》全网爆火,幕后从导演到后期竟是上海版专师生》